【就算不出海,也能夠感受鯨豚】
上週六我參加 #東部以東 聯展開幕活動,展出陳聖文藝術家的抹香鯨創作及金磊老師的鯨豚攝影。在夏季末的傍晚,漁港邊吹著海風,#向日廣場 圍繞著三十攤的 #海味市集,美食的香味彌漫在空氣中,是疫情之後難得的小確幸。
陳聖文藝術家以羊毛氈及海洋廢棄物等材料製作成一比一大小的抹香鯨,這頭抹香鯨的色彩繽紛,有山色也有海色,彷彿這座抹香鯨就是島嶼的化身。陳聖文本身因為親近自然而關注環境保護的議題,也常常將一些自然中撿拾的垃圾融入作品之中,讓人反思垃圾在環境中的矛盾。這件抹香鯨的作品〈萬事生降於哀戚,但非死灰〉,取名自吳明益老師的《苦雨之地》,曾經在高雄駁二以及國美館展出。但陳聖文也透露關於作品的一個小訊息,這個抹香鯨的尾巴被一條繩子綁住,過去作品中的繩子另一頭都是被綁在展場的空間,象徵一種束縛;但此次在花蓮展出卻讓抹香鯨的尾巴不被空間束縛,作為一種自由的存在。
金磊老師長期專注鯨豚的水下攝影,也是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的解說員,為了精進自己的攝影技術,甚至遠赴東加王國與各國水下攝影師學習交流。這次的展覽展出好幾幅金磊老師的攝影作品,有在花蓮拍的也有在東加王國拍的,這些鯨豚的作品都充滿生命力,甚至可以感受牠們在水裡擺動的震撼。但我們很難想像這些作品背後所付出的時間,就像金磊老師說「多數時間都在等待」,這也讓人更佩服老師的毅力,願意用這種方式讓更多人認識海洋,並持續推動海洋教育。
提到黑潮,就不得不提創立黑潮的重要推手,同時他也是臺灣海洋文學作家 廖鴻基 老師。廖老師長期推動海洋教育與鯨豚生態調查,2016年更進行「黑潮101漂流計畫」。我在今年四月份看紀錄片 男人與他的海Whale Island,片中廖老師語重心長的一句話深深烙在我腦中:台灣缺乏海洋教育,我們集體背對著海,而失去接觸海洋的機會。這對生活在台灣這座海島、及太平洋濱城市花蓮的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提醒。
最後,謝謝 多羅滿賞鯨 還有一群關心花蓮及海洋的團體,願意付出心力促成這次的展覽,讓民眾就算不出海也能夠親近海洋,感受鯨豚的魅力。展覽預計展出至年底,每週六、日11:00~18:00,歡迎安排時間至向日廣場看展。